深圳市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措施
一、加強近視防控宣傳教育,普及近視防控核心知識
1.加強近視防控健康教育,各年級每學年開設1節相關內容健康教育課,養成學生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和愛眼護眼意識。學校通過家長會、家長學校、家校平臺等向家長普及核心知識,家校配合防控學生近視。
2.了解近視發生主要受環境因素影響,如教育時間長、戶外活動時間少,以及電子產品使用不當,讀寫姿勢不正確,采光照明不足,營養不均衡等。因此,綜合施策才能取得成效。
3.了解近視危害的嚴重性,增強近視防控的緊迫感。中小學生近視高發、低齡化、重度化趨勢明顯。高度近視可引發白內障、青光眼、視網膜脫落、黃斑變性等嚴重并發癥,已經成為致盲的首要原因。
二、減少視近作業時間
4. 嚴格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組織安排教學活動,按照“零起點”正常教學。
5.小學一二年級每學期學校可組織1次統一考試,其他年級每學期不超過2次統一考試。不得在小學組織選拔性或與升學掛鉤的統一考試。
6.按照《中小學生一日學習時間衛生要求》(GB/T17223-2012),安排一日學習時間,以及課時、家庭作業、睡眠、課間休息等時間。
三、增加戶外活動時間
7.增加體育與健康課課時。小學每周5課時,初中每周3課時,高中每周3課時。
8.學生在校期間,每天戶外時間累積兩小時以上。利用一切機會和方式增加學生戶外活動時間,如將羽毛球場地、乒乓球臺等設置在戶外。
9. 嘗試戶外課堂。以不影響正常教育教學為前提,選擇適合的課程和氣候條件,將課堂移至戶外(操場、附近公園等)。如班會、美術、自然與社會、思品、心理等課程。
10.提倡步行上下學。學校和家長探索結伴步行上學小組,劃定路線以及家長接送點。
11.放學回家后家長、學生協商調整活動順序,日落前先安排戶外類活動,后安排室內作業時間
12.節假日、寒暑假家長盡量讓孩子到戶外陽光下度過更多時間,結合學校布置的體育作業,每天不少于兩小時。
四、控制電子產品使用
13.學校使用電子產品開展教學時長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%,原則上采用紙質作業。
14.嚴禁學生將個人智能手機帶入課堂,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。
15.學生每天在家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,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,使用電子產品學習30—40分鐘后,應休息遠眺放松10分鐘。
五、改善視覺環境
16.教室照明衛生標準達標率100%。
教室黑板面維持平均照度不低于500Lx,照度均勻度不低于0.8。課桌面維持平均照度不低于300Lx,照度均勻度不低于0.7。
17.教室配備合格照明設備。
教室應采用小于26mm細管徑直管形稀土三基色熒光燈,光源色溫3300 K-5300 K,光源顯色指數不小于80。采用LED燈的,光源色溫3300 K-4000 K,且藍光視網膜危害應符合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(IEC/TR 62778-2014)被評估為無危害類產品(等級為RG0)。學校要求廠家提交相關強制性的安全檢測報告。
18. 規范安裝照明設備。
為減少照明光源引起的直接眩光,教室燈具宜安裝格柵燈罩,不宜用裸燈,燈管排列長軸垂直于黑板面,燈具距桌面的最低懸掛高度不應低于1.7米。
19.教學電子屏幕圖像、文字顯示穩定舒適,清晰可辨,避免眩光,過濾藍光,具有廣視角。建議面積為50平方米及以上教室配置電子屏幕顯示面積不小于86英寸。
20.按照《學校課桌椅功能尺寸及技術要求GB/T3976-2014》,學校課桌椅配置符合率不低于80%。
21.每月調換學生座位至少2次。
六、認真做好眼保健操,有效利用課間進行眼部放松
22.每天上、下午各做一次眼保健操,動作準確到位。提倡在戶外做運動型愛眼操。
23.課堂上任課教師隨時提醒學生保持正確坐姿和讀寫姿勢。鼓勵使用坐姿矯正器。
24.有序組織和督促學生課間到室外活動或遠眺,教師不得拖堂,學生不得連續視近作業。
七、配合醫療機構開展視力監測,建立學生視力檔案
25.每學期2次視力篩查,近視篩查學生全覆蓋。督促近視高危學生及時復查,早期發現近視的傾向或趨勢,盡早采取醫學干預。
26.一人一檔,分檔管理。對視力異常或可疑眼病的,提供個性化、針對性的干預措施。
八、配合醫療機構規范使用近視干預治療適宜技術
27.在眼科醫生指導下使用低濃度阿托品眼液防控近視。
28.在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眼科醫生指導下佩戴角膜塑形鏡,可矯正600度及以下近視。
29.選擇具備資質的專門機構驗光配鏡。
九、評議考核
30.教育督導部門將學校近視防控工作納入責任督學經常性督導。教育行政部門將學校近視防控工作成效列入校長年度考核內容,并對各校學生視力變化情況予以通報。